李明 1963年生,碩士。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研究員、博士生導師.現任全國產品幾何技術規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、上海市模具行業協會特種加工委員會副主任、上海市機械工程學會先進制造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、上海高;Q性與技術測量基礎研究會副理事長,是國內坐標測量技術領域的知名專家。2003年以來主持和參與了30多項產品幾何技術規范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,多年來一直致力于ISO、GB和ASME標準的研究、宣貫、企業應用和人才培訓。
1、恭喜您的新書《幾何坐標測量技術及應用》近期剛剛出版,您能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嗎?
幾何數字測量技術是數字制造系統中的關鍵技術之一,是產品質量控制,特別是質量過程控制的核心。坐標測量機則是該項技術中的主要技術裝備。
盡管坐標測量機的出現已有五十多年了,在國內的應用也有30多年,但從實際應用的情況來看,問題非常多多,這不僅影響了該項技術的應用效果、測量裝備的使用效率,有時還會帶來了的貿易糾紛。究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整個制造系統實質上處于轉型期,無論是設計、制造和檢測等方面,都在從傳統方法向數字化方法轉化,相關的技術體系、規范等還末完善
技術人員的知識體系還未全面更新,這主要涉及到設計人員和測量人員
本書針對這些問題,特別是理論體系和實際應用問題展開論述,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坐標測量技術、相關的國家標準規范(基于計量數學的幾何技術規范)以及實際應用操作方法等。書中提供了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,相信能為從事產品設計和檢測的人員提供有益的幫助。
該書是上海大學和德國卡爾蔡司工業測量上海公司合作撰著,是國內第一本涉及技術體系、標準規范和實際應用的專業著作。
2、坐標測量技術在產品幾何質量數字化過程控制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?有什么特點?
基于幾何的傳統測量技術,一般只能起到對幾何產品是否合格進行判斷的作用。而基于計量數學的坐標測量技術,能提供產品幾何質量信息的狀態,這就為產品質量過程控制提供了技術保障。
而數字化的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,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,還將為提升產品品質、減少制造成本、縮短生產周期等提供技術保障。
3、您認為在坐標測量中的關鍵技術是什么?有沒有什么難題?
測量技術本身涉及到多個方面,包括圖樣上標注信息、測量方法以及測量結果的合格判定等方面。但從該項技術的現狀來看,存在著以下的問題:
正如前面所講,整個制造業處于轉型期,從傳統向數字化轉化,于是,技術體系、知識體系和標準體系等一系列問題就出來了。從技術層面上看,目前的幾何技術規范(GPS)及相關標準已能比較完整地描述基于數字化(計量數字)的設計和驗證體系,但在具體標準規范的制訂方面,還有相當多的工作要做
設計人員在產品功能描述、幾何精度設計以及對測量技術了解方面的諸多問題,導致圖樣的不夠規范、功能描述的不夠準確、圖樣要求在測量時無法實現等問題。設計圖樣是整個測量工作的上游,因此,需要對設計人員進行知識體系的全面更新和完善
數字坐標測量技術本身的技術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,同時,由于目前國際標準、國家標準還沒有形成對數字坐標測量的相應規范,而測量人員本身的知識體系、技術素養又參次不齊,直接影響了測量工作及工作效率。
綜合上述三方面的原因,使得整個幾何坐標測量結果的可信度、測量結果的合格判定都成了問題。
針對相關問題,應當從技術體系、標準體系、知識體系、標準宣貫以及人才隊伍等方面共同著手,才能從根源上解決相關問題,從而提高我們的產品質量、提升品質,降低成本。
4、您覺得坐標測量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?
作為數字化測量方法,其通過離散的方法來進行測量,核心技術是基于計量數學的一整套規范操作算子(操作集),這應該說是一個復雜的技術流程。從這個流程可以看到坐標測量技術在各方面未來的發展趨勢:
測量系統:它不僅體現在測量精度、測量速度和測量功能這些常規要求方面,同時由于離散測量的特點,因此對測量點數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從這一點看,激光測量、特別是面激光測量技術將是一個發展的重點,同時它也能很好地解決測量速度問題。此外,對工件內部結構的(不破壞)測量技術,目前典型產品是X光測量系統。而完全基于相關標準的測量軟件功能提升,將極大地提升整個測量工作的質量。此外,高精度移動測量技術也將會是一個趨勢,主要應用于大型工件測量、以及其他領域的應用,如建筑,造船、市政工程等等
幾何技術規范(GPS):目前的幾何技術規范已從基于幾何轉化為基于計量數字,這種轉型需要涉及到整個標準和規范體系,盡管已經歷了10余年的努力,但還是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,近年來,相關國際標準、國家標準和不斷涌現以及修訂,就是這方面工作的體現。在這方面,我們國家與國際上的差距不是在縮小,而是在擴大。
企業應用:隨著國際合作的日益廣泛,幾何技術規范的工程語言作用將日益顯現。企業對標準、規范的理解和執行也將日益重視,并最終體現在產品的設計和質量控制中去。這些都將在企業自身技術體系建設和規范制訂中得到體現。就測量技術而言,企業將形成相應的測量規范,產品測量數據的合格判定準則等一系列規范文件。
5、技術規范和標準的制定對于行業有什么樣的推動意義?
標準是“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,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,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。”對于幾何技術規范而言,其還有以下的意義:
標準是國際上業內多年經驗和研究成果積累的提練和表現,涵蓋了機械制造中精度控制的理念和方法,是現代企業需要去關注、學習和遵循的
幾何技術規范是工程的語言,是全球共同制訂、遵循的工程語言,傳遞著功能要求、控制要求、合格判定等各類規范信息、控制著制造過程中的質量、成本和周期
標準的理念,規范,還將進一步規范企業的行為,甚至于企業的文化
從目前我國標準戰略,在幾何技術規范(GPS)方面,基本上是等同采用了ISO標準,其中包涵了最新的幾何精度設計和控制理念。而從標準設置方面來看,一般采用推薦性標準,即GB/T。很多企業認為,既然是推薦,那就是可用可不用?蛇@些標準在頒布時,同時國家也廢止了前一版的標準,事實上,也就在要求企業采用新的國家標準,不然,企業所使用的將是已不存在的國家標準,那樣就會帶來一系列的后續問題。
6、我國的坐標測量技術處于什么樣的發展階段?與國外有什么不同(或者差距)?
總體上看,我國的坐標測量技術還比較落后,其主要表現在:
高檔的坐標測量系統都是國外設計生產,國內自主品牌主要還多在中低檔水平
國外無論在設計、測量方面,有著多年的積累、磨合和總結,并形成了相應的流程和規范。而國內,在坐標測量方面,無論是圖樣正確表達、測量規范方面,還存在著極大的差距
技術人員的技術素養也是國內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,在這方面,可以學習國外,采用技術資格認證的方法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。同時,行業、企業和各級標準制訂、管理部門加強標準的宣貫及相關書籍的出版,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。
7、如何讓先進的科研技術進入生產第一線,盡快轉換成生產力是很多科研人員關注的問題,請問您認為在中國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存在什么問題?
當今世界,信息傳遞已十分發達,而且全球化帶來了各行各業最新的理念,有些已通過標準在傳遞和貫徹著。而我們在許多情況下,還是停留在對先進技術的應用層面,同時還存在著相關的機制問題,所以造成了我國科技水平總體上創新不足的現狀,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有:
戰略發展:無論是國家、行業,還是企業,都應該站在戰略高度,系統地、長遠地規劃,并堅定不愉地執行。只有這樣,才能有技術的沉淀、文化的沉淀,而這些沉淀,才是創新的基石
國家、行業,應該化大力氣在理論、標準方面下功夫,舍得投入,特別是對國外先進理念的跟蹤研究和標準研究制訂的跟蹤,同時更應該投入相應的人力,物力去宣傳、推廣相關標準的應用,從而促進企業內涵建設。特別是當計劃經濟模式消失后,原來的標準宣貫體系已消失,也許行業協會、學會應該擔當起重任,并逐步建立起相應的技術人才知識認證體系,實現各級人才的知識更新
對于企業而言,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,更應該學習國外先進的理念,就幾何技術規范(GPS)而言,這已遠不僅是公差配合的問題,更是幾何精度設計、保障的整個體系的理念。
從科研角度講,我們一直在說要創新,又要以企業為主,提法都對,但在具體實施時,往往是二層皮在操作,即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的脫節,造成最終的投入產出與預期相比差異較大,就是項目最終驗收通過,但真正轉化為實際產品,投入市場的比例也極少。
綜合上面的問題,可以看出的關鍵在“理念”二字上,只有這樣,企業才會有真正的需求,學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才會有實用價值,行業及相關管理部門才能有效地起到監管、引導和協助作用,而國家的中長期規劃才能真正結合國情,并得以良好的貫徹和實施。
8、作為一名教師,您對自己的學生有著什么樣的期待和建議呢?
中國的教學問題可謂多多,作為一名從事教學工作近30年的老兵,真可以說是感慨萬千,要說期望,應該是對各方面的:
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體系,而且是終身的,這需要國家、行業、企業和學校來共同構建這樣一個體系。各方需要分工明確,互為補充。不然,就無從談起對人才的培養,更無從談起對創新的追求
現在高校都在研究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,問題是什么是工程能力,僅是動手能力?顯然不是,應該包含著理念、理論、知識、技能、興趣以及社會能力等等方面,這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課題,同時企業的參與更是必需的。從某種角度講,人才是否合格是企業講的,更應該是社會講的,因為企業的需求也許有時間性,而社會的需求將是對人才一生而言的。
對于學生而言,他們一般都具有較好的可塑性。在這里,興趣是第一位的,有了興趣,才會用心,才有可能成材。此外,對于工科專業而言,動手是必須的,但這種動手應該是理論聯系實際的,是思考伴隨過程的。從某種角度講,對人才的培養,除了專業知識外,更重要的是思路的培養,這需要學校、社會和學生的三位一體,而其中最關鍵的是學生本人,因此希望學生們能放平心態,特別注重方法的學習,并在學習、實踐中形成思路。
本刊記者 孟琳